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124章  (第1/2页)
    链条弄不来太多, 就只能紧着自家。    张二伯回来后,就兴冲冲告诉她, 家里已经在盖房子。    张希瑶是在三月初回了趟老家。    马上就夏收了, 她要买头牛回去,还得为家里的房子庆祝。    不仅她, 其他人也浩浩荡荡全跟着一块回来了。    这房子建在村口,三间漂亮的青砖大瓦房,大大的院子, 院中铺了青石板,被凿得溜光水滑。    这个房子远远超出他们家的预算,多亏了后来收的五百两。才建成这么好看房子。    村里人进来后,看到青石板, 一个个翘起大拇指, “不错!太气派了。”    里正进来后, 也很高兴, 他孙女要嫁进来, 过好日子,他家也有光。    行礼暂时还没搬进来,村里可以随意观赏。    看到屋里打了木制衣柜,全部刷了清漆,还有各式各样的桌椅板凳和粮仓。    对于过日子的人家, 这些都是最实用的。    当然最让他们羡慕的是牲畜也有单独的圈。    驴有骗圈, 鸡有鸡圈,牛有牛圈, 猪有猪圈,分在四个角落。甚至连茅房都修得很齐整,前后是分开的。臭味不会聚集在家里。    张大伯家也跟随村民一起进来观看。    看到二弟家日子,过得这么好,他心里酸溜溜的。    有村民就问张老头,“你家这房子花了多少钱?”    张老头这次没有瞒着,“总共花了一百多两。”    这个价钱一出,村里人都得倒吸一口凉气。许多人一辈子也就只能置办一头牛,可现在他们家轻轻松松就拿出一百多两盖房。    等张希瑶等人回来了,村民们的议论都达到顶点。    张家不仅盖了新房子,还买了两头牛。村里人议论纷纷,猜测张家肯定是赚了大钱。要不然不能这么阔绰。    趁着张家新房乔迁之喜,不少村民打听怎么赚钱。    张老头就把家里种了甜菜,卖了钱的事说了。    “你们想赚钱,也可以一起种甜菜。种完后,可以拉去汴京,也可以卖给我。”    村民问了价钱,张老头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报价。    村民们一合计,赚的比水稻还多。不少人都动了心思。    也有人觉得单纯只种甜菜不可能赚这么多,“你家去汴京摆摊卖吃食,也没少赚吧?”    张老头点头承认了,“摆摊要有手艺,你们没摆过,我就算推荐你们去,你们也去不成。种地就是最稳当,来钱最快的生意。”    他这话确实说得实诚。    农民祖祖辈辈哪里吃过好东西。大多数人用的佐料也就是盐、醋和酱油,甚至很多时间这后两样是吃不起的。也就是盐。    可真正的美食都要各种佐料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