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14节  (第2/2页)
元槿答道:“家中堂姐在那里读书。”    “嗯。往后妹妹跟邹大姑娘多请教一下。若是妹妹能够考进艺苑,多学一些文雅技艺,想必是极为不错的。”    老太太笑道:“太子妃所言极是。我也想着过几天给她请了先生教一教,来年的时候刚好可以参加考试。”    太子妃满意地点了点头。    说话间,又有一群人往这边行来。走近之后,纷纷向太子妃行礼,又向邹老太太问好。其中有个二十多岁的男子走出人群,笑着唤了声“姑祖母”。    他便是老太太大哥的长孙、二太太杜氏的亲侄子杜之逸,才华极好,却在科举上屡屡不顺。    杜家两代的子孙里,只这个长子长孙出息些,旁人还不如他。杜家有心让他出头,就让他来了京城。也是他运气好,得人举荐进了太子府做了西席,颇得重用。    老太太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杜之逸了,不由多说了两句。    太子妃笑道:“家人难得一见,老人家不如在这里多坐会儿,也好陪我说说话。”    老太太连忙推辞。    太子妃不以为意,让人端了锦杌来给老太太坐。    老太太道了谢后,便留了下来。    邹家的兄弟姊妹们见状,行礼后纷纷告辞离去。    这天是举国欢庆的大节日,国子监和清远书院也都放了假。邹家的孩子们,除了邹元杺外,倒是难得地聚齐了。    往回走的路上,邹元钧朝弟弟妹妹使了个眼色。兄妹齐齐将步子放缓,落后旁人几步。    邹元钧问邹元钦:“老太太和太子府,甚么时候关系那么紧密了?”    “倒也算不上紧密。”邹元钦说道:“平日偶尔去拜访一下。毕竟杜家的表兄在那里,杜家又不在京城,老太太担心他也是在所难免。”    再次听到杜之逸的事,邹元钧眼中划过一丝无奈。    他怎么也没想到,杜家人竟然会往太子那边靠过去。当真是丝毫都不顾及将军府的处境。    可惜父亲远在边疆。而他,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已经晚了,已然事成定局。    “嗯。既是如此,老太太去可以,你们尽量少沾。”    邹元钧一语既毕,又有些迟疑。    他这话,弟弟元钦定然是听得懂的。但是槿儿刚刚好起来,怕是不明白其中关窍所在。    看看四周没有旁人,邹元钧压低声音,轻声道:“父亲说过,将军府,只忠君,旁人,不沾。”顿了顿,又道:“特别是太子府,尤其不能碰。”    元槿先是不解,而后一思量,忽地悟了。    身为武将,特别是威名在外赫赫有名的武将,忠君是定然的。这个她早已知晓。    至于不能沾太子府……    若陛下是个心性宽厚的就也罢了。可事实并非如此。    自己的得力干将和将要继承大统的儿子来往密切,身为皇帝,肯定要心中不安了。    毕竟他年轻力壮,还活得好好的呢。    看到妹妹面露了然,显然是已经听懂了,邹元钧这才放下心来。    元槿跟在哥哥们身边往前走了几步,侧首望向自家大哥。看着他冷峻的眉眼和沉稳的神色,忽然有些心暖,也有些伤感。    大哥能文能武,据家里人说,他这性子和爹爹是最像的。    其实,哥哥原本可以走武路的,偏偏选了文途……    想必也是不愿爹爹难做、不愿将军府受难为吧。    兄妹三人在为家中境遇思虑着,前面不远处,邹元桢正不住地回头朝着某处看去。    望见那个挺拔出众的身影后,她心中一动,踌躇起来。    那里冷冷清清的,没有别人在。    去还是不去?    去的话,太过唐突。不去的话,今日不知何时才能有机会……    她正暗自思量着,邹元桐却怕邹元桢是在看正说着悄悄话的哥哥姐姐,忙喊了她一声,笑道:“大姐姐在做什么呢?”    邹元桢这才晓得自己激动之下太过显露,慢慢收回视线,说了句没什么,转而和邹元桐讲起了别的。    回到凉棚的时候,仆从们便把之前吩咐准备好的粽子拿了来。    二太太杜氏昨晚和二老爷又因邹元杺吵了一架,加上二老爷晚上没歇在正房,她心里堵着气,就说今日不来了。    邹宁远也没哄她,老太太也没让人去请她。结果,她就只能按照她自己的说法,老老实实待在了家里。    老太太又被太子妃留下了说话,如今这里的女眷里,元槿便是头一份了。    元槿就把粽子分了分,让人往各处送去。    端王府的凉棚里,统共就五个人。    端王,四卫。    即便是在这么重大的节日,即便是人们俱都欢喜地在为等会儿的赛事做准备,但那热闹气氛好似丁点儿传不到这块地方一般,周遭几尺内都透着股子“生人勿近”的清冷之气。    徐云靖边往那里走着,边不住地暗暗叹气。    小郡主被个小狗给缠住了,没过来。若他再不来,恐怕,这里就更没人气儿了。    ——虽然很多人想巴结端王爷,虽然很多人想靠近端王爷,可谁有那个胆子?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