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一百一十三章 当头一棒  (第2/2页)
好版,用刷子刷上油墨之后,用滚筒轻轻的滚过,一首诗就被印在一张纸上,清晰可见。    老先生毕竟是个手艺人,同时也是文化人,一推一拉之后,一首诗就快速的被印刷在纸上,比起以前手写在竹简上,快了不止十几倍。    需要多少,印刷多少就是了。    弊端就是想要另外印刷其他不一样的诗句的时候,就要重新排版。    活字印刷还没有搞明白,方卓就准备开启研究印刷的第二代版本,蜡纸印刷术。    只需要把字写在蜡纸上就行,一个人就可以搞定。    可是蜡纸技术现在还不成熟,或者是还不宜出现在市场上,要不然会对刚刚成型的活字印刷,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    方卓看着一首诗被打印了很多之后,强调道:“还需要几套字体不同的活字,你们抽时间进行刻录就行,这样一来,就可以一边印刷,一边排版了。”    搞研究就是这样,一边研究,一边推翻,再研究,再推翻。    直到在市场上站稳跟脚,再进行商品迭代。    印刷机1.0版即将上市,他要让古人知道什么叫风卷残云般的收割韭菜。    工人们这边印好之后,转入下一道工序,切割。    把纸张切割成32开本大小,就进入了装订程序。    全手工装订,虽然比较慢,在前期市场需求没那么大的情况下,可以供应市场需求。    等市场需求开始加大之后,可以利用涨价的形式遏制发展,为扩大生产规模赢得时间。    三天的时间整整赶制出了三千本唐诗集,每本有二十首到一百首不等的诗词。    当然价钱也不等。    二十首的暂定价为一两一本,四十首的定价为二两,六十首的三两,以此类推,一百首的一本书为五两。    这是天价。    不过,为了学的知识,方卓相信很多人会为了知识买单。    同时书店还销售白纸,一百张一两银子,很良心的价格。    同时在书店还打出了全国招加盟商的口号,只要一万两,终身三折拿货。    并且在当地设厂,提供技术人员,包教包会。    开业前三天,方卓已经在县中心广场开始造势,打出的广告也很吸引人。    扔掉竹简,书写人生。    方卓让家里的闲人全部上街宣传,搞得像后世的战时的游街队伍。    每人手上举着一个纸条子,写上标语,游街示众。    对于新奇的玩意儿,唐朝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    即便他们不评价,纸的出现,能推动社会进步,高人自然能看得懂。    只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书写习惯让他们本身很排斥新鲜事物的出现。    他们也知道一本书能写下一车竹简的字,而且方便携带,交流起来也很容易。    写毛笔字也不用在卷布上写了洗,洗了写,循环使用了。    纸的出现,不仅在老百姓这个群体中炸开了锅。    更在朝堂刮起了一股风。    立刻就分成了两派。    一派说,纸张能节省树木的砍伐,加快办事的效率,同时简化办公程序。    另一派反对者则强调老祖宗的传承不能丢,如果竹简退出历史舞台,那么就相当于丢失了传统手艺,让一项成熟的技术,在他们手上形成了断代,更是历史的罪人。   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任是谁都阻挡不了。    不过唐朝的人民却给了方卓当头一棒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