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二四一节 行军打部族  (第2/2页)
飞身绝壁,横渡冰河,战毒蛇,斗蚂蟥,游刃有余。    前面林密无路,则用砍刀砍开道路!    遇到一条湍急的河流,河岸边怪石嶙峋,河水击打在岸边,溅起千堆雪,貌似难以逾越,我军工程兵迅速在河上“架”起座座绳桥,官兵们个个如同大渡河勇士,借一根单绳爬过大河。    冯小宝也不例外,    嗖嗖嗖,我们是飞行军,哪怕山高水又深。    部队里带着的狗,则用背箩运送它们过去,一些较小型的骡子,蒙上眼睛,绑着它们,就那么吊过去。    山地战中,马匹的作用不大,反倒是负责运送物资的骡子作用极大,它们个头不小,力气却大,依靠它们运送物资,确保后勤。    军官们对于后勤极为重视,每隔一段距离就建立一个兵站,补充物资,否则没有物资就别说打仗了。    第一山地师的官兵行动迅速,胸有成竹,他们已有线路图,是先行侦察的参谋们的功劳。    官兵们接受严格的山地作战训练,具备了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,凭借着之前的训练,他们惊异地发现,与训练相比,打仗时的行军甚至更轻松。    打仗,是流血的训练!    只有平时的严格训练,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,发现敌人的道路不过如此,一定程度提振军心。    冯小宝与荆东灵走在一起,不禁问起一个问题道:“道路这么难行,他们(羌人)为什么还能带马下山,去抢劫我们唐人?”    确实存在疑问,羌人若是无马,则是无牙老虎,可是每次下山都有马,有点奇怪。    以我们山地师的能耐,都走得那么辛苦,部族人带马下山,千匹百匹,他们是怎么办得到的?    “这大山里道路千条百条,必有一条可以下山,我们不是这里的居民,知道不了这么多!”荆东灵的回答让冯小宝点头称是。    地势就是这么着,有无数的岔道,还会因为地震、泥石流、山峰崩坍、滑坡导致道路改观,哪怕是带有向导也不一定找得着路。    即使是训练有素,有时还需要作出抉择:因为路分了叉,而两条路的尽头都在云雾之中,谁都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,派出的两路尖兵均走了二小时后返回,然后大伙儿选择一条可能的路,结果走上三小时,走错了。    路径直到了光秃秃的岩壁,四周都是山,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。    望望地形,大家捏捏鼻子,没有谁说什么,默默地往回走。    没有谁在骑马,顶多带上几条骡和狗,难以想象部族人士还能够从山上拉马下到平原打我们!    夜宿山腰,晨起时因为山区云雾多,空中低云与山坡、高地连接成雾,能见度一般有时不足一公里,湿度大得每个人从里到外都是湿漉漉的。    人力终究有穷啊!    人们做的将易湿损的弓、补给用袋子封严密实,小心保存。    “上上上!”爬了五天的山路,当大伙儿从一个山豁口爬出来时,大家都惊呆了。(未完待续。)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