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90章:返回宋国【二合一】 (第2/4页)
己的武艺与体魄。 毕竟此番前往赵国,他们前后碰到了廉颇、牛翦那两位几乎无法抵挡的猛将,那两人的个人武力,让蒙仲等人受到了很大的震撼。 尤其是蒙虎,虽然平日还是嘻嘻哈哈,但是在锻炼武艺与体魄时,他比任何人都要严肃认真,纵使在寒冬腊月,他亦赤裸着上身,扛着圆木绕着村子不停地奔跑,让村内的年轻人们叹为观止。 待等到二月时,春季来临,外面的冰雪逐渐消融,而天气亦逐渐转暖,终于该是时候告别这座村子,继续返回宋国的旅程。 为了感谢这座村落的收留,蒙仲等人留下了三套甲胄,补偿他们这两个月里消耗的食物。 不得不说,三套赵国军队的甲胄,虽然有些破旧,但依旧价值不菲,有了这些甲胄,村人上山狩猎显然会安全地多。 二月初九,在村内许多老老小小的相送下,蒙仲一行八人带着些干粮离开了村落,踏着尚未消融的积雪,继续向南返回宋国。 为了掩人耳目,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蒙仲等人临行前向村人们讨要了一身布衣,套在身上的甲胄外,否则穿着赵国士卒的甲胄堂而皇之地走在齐国境内,一旦撞见齐国的士卒,就有可能引起什么麻烦。 聊城往南,即是东阿县,也是齐国在东阿郡的治县。 同样的,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蒙仲等人没敢进城,继续向南,反正他们身上带的干粮与肉干还算充足。 本来自东阿径直往南,便可抵达卫国,然后从卫国继续向南,便可抵达宋国的「陶邑」,也就是宋国最繁华的几座城池之一,但是蒙仲在经过沉思后,却没有选择这条路,而是决定向东南方向,朝着鲁国的方向走。 原因有二。 其一,有关于赵主父过世、赵国国内发生巨变之事,蒙仲认为应该尽快告知宋王偃与义兄惠盎,以便宋国尽快做出改变。 毕竟可以预测,赵主父过世之后,赵宋之盟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,因此宋国需要另外办法来应付来自齐国的压力。 而宋王偃与惠盎都在彭城,也就是宋国的西部。 其二,在前往彭城的途中,蒙仲也想顺路去邹国看望一下孟子,若运气好的话,可能还会碰到去年新结识的义兄匡章。 三月前后,在足足赶了一个月的路程后,蒙仲等人终于抵达了邹国。 对于蒙仲前来拜访,孟子与他的弟子们当然颇为欢迎,毕竟在某种程度上,孟子居的这些儒家弟子们早已将蒙仲视为了自己的小师弟。 在吩咐弟子们准备酒菜后,孟子单独将蒙仲带到了内室,询问他忽然到访邹国的原因。 蒙仲很敬重孟子,当然不会隐瞒什么,便将他在赵国的经历,包括沙丘宫变,再包括赵主父过世这些事,通通都告诉了孟子,只听得孟子唏嘘不已。 “赵主父一死,怕是中原要再次出现动荡。”孟子当时感慨道。 不得不说,对于赵主父的死,孟子亦感到颇为惋惜。 当然,他惋惜的其实也并非是赵主父过世这件事,毕竟赵主父的性格与宋王偃其实没有什么两样,都是崇尚武力的君主,关键在于赵主父看待蒙仲的态度。 去年,当匡章前往赵国代表齐国与赵国签署了臣服约定后,他在返回齐国的途中,亦造访了邹国,拜访了自己的老师孟子。 当时,匡章便向孟子叙说了蒙仲这位“小师弟”在赵国的处境,当得知蒙仲颇受赵主父的器重时,孟子颇感欣慰之余,亦希望蒙仲能在赵国立足,毕竟这对于他们儒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。 要知道,蒙仲虽然不是他孟轲的弟子,但此子对他那套“仁政”的主张却非常认可,因此孟子觉得,倘若蒙仲能成为赵国的要臣,或就能使他儒家的思想在赵国得以传播。 就像宋国那样,虽然宋王偃对儒家思想毫无兴趣,可架不住他身边的重臣惠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,因此宋国的施政,其实本质还是偏向于儒家仁政思想的,远比齐国、赵国、尤其是秦国要宽松地多。 倘若蒙仲在赵国也能成为像惠盎这样的要臣,凭借着蒙仲对儒家思想的好感,孟子当然有机会在赵国传播他的仁政思想。 但遗憾的是,最器重蒙仲的赵主父在政变中失败而亡,虽然目前的赵国君主赵王何对蒙仲其实亦有诸多好感,但因为安平君赵成、奉阳君李兑等人的关系,蒙仲注定难以再回到赵国,这让孟子多少感觉有点遗憾。 当然,遗憾归遗憾,孟子还是尽可能地开导、宽慰蒙仲,毕竟就蒙仲讲述的沙丘宫变过程来说,蒙仲本人并未犯下道德上的缺失,且也并未犯下什么错误,公子章与赵主父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