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玉录_100谢宴虽简恩威并投诚有因虚实探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100谢宴虽简恩威并投诚有因虚实探 (第4/4页)

一丝个人化的关切。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,“处长吩咐了,您日后若有紧急情况,又一时联系不上他,可去琉璃厂‘汲古阁’找一位姓王的掌柜,说是…说是陈旻的朋友即可。那里相对安全。”

    这一个小小的、看似不经意的信息透露,实则冒着风险,是陈旻个人对顾兰因数次冒险示警、尤其是关乎吴灼安危之举的一种无声的感激与回报。它建立了一条备用的、或许更快捷的联系通道,也代表了陈旻个人对顾兰因某种程度的认可与善意。

    顾兰因闻言,微微一怔,抬眼看向陈旻。昏暗的光线下,陈旻的脸庞依旧严肃刻板,但那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情绪,她却捕捉到了。她心中微暖,低声道:“多谢陈副官,兰因记下了。”

    “您客气。”陈旻迅速恢复了公事公办的神情,为她拉开侧门,“车已备好,会送您到安全的地方。”

    顾兰因点了点头,再次道谢,抱着那匣书,迈出了什锦花园的门槛。

    就在她即将上车时,陈旻似乎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极快地说了一句:“顾先生,万事小心。”语气郑重。

    顾兰因脚步一顿,没有回头,只是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便弯腰钻进了车厢。

    车门关上,汽车缓缓驶离,融入北平城夜色中熙攘的人流车马。

    陈旻站在门内,看着车尾灯消失的方向,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,随即利落地关上侧门,落栓,转身快步向砺锋堂走去,身影重新没入宅院的深沉暗影之中。??他深知自己刚才的举动有些逾矩,但面对这个屡次带来关键消息、看似柔弱却身处险境的女子,他终究没能完全硬起心肠。

    砺锋堂书房内,吴道时独自一人,负手立于窗前。

    陈旻悄无声息地回来复命:“处座,顾先生已经安全离开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吴道时应了一声,半晌,才缓缓道,“派人,二十四小时,盯紧她。我要知道她见了谁,去了哪里,哪怕是她去买一盒胭脂,也要报给我。”

    “是!”陈旻凛然。

    “另外,”吴道时转过身,目光在黑暗中锐利如鹰,“查一查,皇姑屯事件殉难人员名单里,有没有一个姓顾的参议。要快,要细。”

    “明白!”

    陈旻退下后,书房重归寂静。吴道时走到书案前,拿起顾兰因送来的那方古墨,在指尖细细摩挲。墨质坚润,确是古物。

    门外响起极轻的脚步声。他未抬头,已知是谁。

    吴灼悄然走入,浅蓝裙裾拂过门槛。她立在书案前,目光掠过他指间的墨块,轻声问:哥哥,方才...顾先生来了?

    吴道时抬眸,见她眼中带着三分好奇,他放下墨,却不答话,只起身走到她面前。伸手,极自然地捋了捋她耳畔一缕散落的碎发,指尖在那细软青丝上停留一瞬,目光在她脸上细细巡梭,灼灼,他忽然极轻地笑了一下,笑意未达眼底,你的先生们...倒是一个都不简单。

    他踱回书案前,执起那方古墨在指间把玩:顾先生今日送来这方墨,说是家父旧藏。可这墨上的款识...他顿了顿,意味深长地看向吴灼,是前清内务府的制式。一个寻常教书先生的家父,怎会有这等物件?

    吴灼盯着看了一瞬:是不是...顾先生家学渊源?

    渊源?吴道时轻笑,将墨轻轻搁下,怕是比渊源更深。她今日说起皇姑屯旧事,言之凿凿。可我问她父亲名讳,她却含糊其辞。他忽然转身,目光如炬,灼灼,你可知这位顾先生,像极了古书里那些...报丧的班婕妤?

    听了这话,吴灼脸色微白。

    还有沉先生,吴道时逼近一步,声音压得更低,你那位温文尔雅的国文老师。东渡日本,真是为了学习东洋史?他俯身,在她耳畔轻语,气息拂过她耳垂。

    吴灼猛地抬头:哥哥何意?

    何意?吴道时直起身,袖中的手微微攥紧,我是要你明白,这世道,人心似海。你身边这些'先生',或许都是带着面具的戏子。他语气转冷,尤其是那位沉先生...若他日再见,你最好记得,他首先是个谜,其次才是你的老师。他将那方古墨放进吴灼的手中,结束了这场谈话。

    今日的宴请,表面是答谢,实则是一场深入的信息甄别与心理博弈。他抛出了高桥介的死讯作为试探,观察到了顾兰因最真实的反应,初步判断了她的脆弱性与依赖性。虽然许多关键信息仍有待核实,但他已成功地将这条极具价值却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内线,纳入了自己的监控网络,并初步建立了以“庇护”换“情报”的互动模式。

    这并非结盟,更像是一场危机四伏的相互利用。在这1933年春末的暗夜里,于什锦花园的深沉寂静中,悄然达成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